1901年6月21日,姚永政教授出生于浙江绍兴,在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后改名为浙江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到卫生署(解放后改称卫生部)工作。之后,他又先后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到英国进修。霍普金斯大学他去过两次,是在工作期间以公费送出国留学的。他于1948年到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当教授,创办寄生虫学馆,并任寄生虫学馆主任,成为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
发现“瘴气”是恶性疟
姚永政教授的一项重要科研成就是发现“瘴气”是恶性疟。1935年,姚永政到云南任疟疾研究所所长。研究所设在云南省芒市(处于中国和缅甸交界的地方)。云、贵两省有一种叫做“瘴气”的病,民间传说是因为不好的空气引起的。那时当地土匪很多,曾经有人在野外做研究工作时被抢劫。由于姚永政教授当时是代表卫生署带领科研人员到云南、贵州两省开展工作,目的是为了保障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云、贵两省政府派了武装人员保护他们,以确保调研工作安全顺利地开展。经过调查研究,他们证明当地的“瘴气”是恶性疟。疟疾有三种,即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间日疟是隔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是隔两天发作一次,病情较轻,而恶性疟持续高烧,病情较凶险,得病后如不及时治疗,能致人死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孟获交战,蜀兵感染的疾病可能就是恶性疟。因为姚永政教授发现云南、贵州的所谓“瘴气”就是恶性疟,查明了病因,这种病就好治了。
发现中华按蚊有两种类型
姚永政教授的又一重要科研成就是发现中华按蚊有两种类型。蚊子最常见的有三类,一类叫做库蚊,就是晚上咬人的蚊子;一类是伊蚊,就是白天也咬人的蚊子;还有一类是按蚊,它传播疟疾。中国有40多种按蚊。其中有一种按蚊称中华按蚊,分布地区广泛,全国差不多都有这种蚊子。武汉的按蚊只有一种,就是中华按蚊。中华按蚊是我国传播疟疾的常见蚊种。姚永政教授对中华按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丘陵地带的中华按蚊喜吃人血,在平原地带的中华按蚊喜吃牛血,喜吃人血的中华按蚊传播疟疾比较厉害,而喜吃牛血的中华按蚊传播疟疾次之。进一步研究又发现,中华按蚊产出的卵面有差别,有窄卵面,有宽卵面。窄卵多滋生在比较清亮的水里和丘陵地带、山区的溪水、灌溉沟水中。宽卵多滋生在稻田、池塘、水沟等地方的水中。宽卵面型的中华按蚊喜吃牛血,窄卵面型的中华按蚊喜吃人血。
证明中华白蛉是我国传播黑热病的重要媒介
姚永政教授的第三项重要科研成就是发现中华白蛉是我国传播黑热病的重要媒介。1933年,姚永政从英国回来后,在苏北清江浦(今属淮阴市)建立了黑热病研究站。经过研究,发现中华白蛉体内有天然感染的黑热病原虫的鞭毛体,因而在中国首次证实中华白蛉是传播黑热病的重要媒介。白蛉在我国有20多种,而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流行地区的常见蛉种。姚永政教授研究中华白蛉的生活习性时,发现它的栖息地方主要在室内,这是它的弱点。此后,针对中华白蛉主要栖息在室内的这一弱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灭它,因而在1958年,我国就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
发现传播血吸虫病的“姚氏钉螺”
姚永政教授的第四个重要科研成就是在广西发现了传播血吸虫病的“姚氏钉螺”。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卫生实验院从南京搬到广西南宁。在对新兵进行体检时,在一个新兵的粪便中发现了血吸虫卵,得知那位新兵的籍贯是广西省宾阳县王灵乡,没有去过其它血吸虫病流行区。姚永政教授就带着助手到那里去调查,发现那里是一个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姚永政教授在该地区发现了钉螺,该地区的钉螺尖端呈红色,与其它地区的钉螺有些不同。后经美国螺类专家鉴定,认为这种钉螺是一个新种,就取名为“姚氏钉螺”以表示是姚永政教授发现的。
在我国最早出版三本寄生虫学专著
在寄生虫学著作方面,姚永政教授出版了三本书,一本是《人体寄生虫学教范》,一本是《实用医学昆虫学》,一本是《人体寄生虫实用图谱》。他的这三本书是中国寄生虫学方面出版最早、影响较大的参考书,为中国培养寄生虫学方面的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用医学昆虫学》后来又出了第二版,是我帮他写的,内容较第一版丰富。另外两本书在我校的图书馆已找不到了。有位叫周钦贤的美籍华人教授,是搞昆虫研究的,曾经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1983年,他看了《实用医学昆虫学》(第二版)这本书,评价很高,说这本书应为当时国内最好的一本医学昆虫学大学用书,是收集中国的昆虫资料最多的一本书。1978年,姚永政教授主编的《人体寄生虫实用图谱》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
当时姚永政教授叫我写《实用医学昆虫学》(第二版),我不敢写,他就鼓励我说,你多花点时间,多看点资料,有什么搞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一起商量。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他对我进行指导。那时没有电脑,要自己去找杂志、参考书,查资料,有些书和杂志武汉没有,只好到北京、上海去找。我光找参考资料就找了两年,做了近三百张文献卡片,然后花了一年时间来写作。
教导我们做学问要“坐得住、下得去”
姚永政教授治学很严谨。他常对我们讲这样一句话,就是治学要“坐得住、下得去”。“坐得住”就是静得下来的意思。能够静下来专心看书、做研究。他自己到英国、美国去了好几次,各国的文献资料看得多,书也读得多,用汉、英两种文字进行写作均有文采。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教导我们不管是看书也好,做研究也好,一定要坐得住。还有就是我们这门学科要搞出成就,就要到现场去,就是下乡。因为我们研究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如日本血吸虫、肺吸虫等和传播疾病的媒介如蚊、蛉、蚤、蜱、螨等,都要下乡,住在农村,做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教导我们要自己亲自动手,勤动脑,多考虑问题。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要考虑为什么失败,原因在什么地方,找出原因改正。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二次不行,那再第三次,多次以后就有成就。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武汉,对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他都是这么要求的。
我们这门专业暑期是最忙的时候。因为昆虫也好,寄生虫也好,暑期是它们出现最多、活动最明显、繁殖最快的时候。
推行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方面,姚永政教授的第一个特点是开展现场教学。学校搬迁到武汉后,在上血吸虫实验课时,就找一个星期天,安排学生去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现场教学。那时东西湖是血吸虫病流行区。我们联系好了以后,带着学生去找钉螺,看流行区域的环境,查病人的体征,询问病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分析为什么会感染血吸虫病。现场教学的效果很好,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查钉螺时,姚永政教授提醒大家找钉螺要注意防止自己被感染,捡钉螺时要穿胶鞋,手持长柄镊子,用镊子扒开草丛捡,皮肤不要与疫水和露水接触。学生亲手捡来钉螺,并亲手将螺压碎观察尾蚴。那时,武汉青山和喻家山一带有丝虫病流行,俗称“象皮腿”,学名“马来丝虫病”,是蚊子传播的。得病之后,腿变粗。现在这种病我国已基本消灭了。
血吸虫病很容易感染,这跟生产有很大关系。打鱼也好,种田也好,人体都要跟水接触。钉螺在水里释放尾蚴,人在水里劳动时,尾蚴就经皮肤穿入而感染血吸虫病。湖北是鱼米之乡,水多,所以血吸虫病分布较广。以前阳新县的血吸虫病很严重,从汉阳县到仙桃,一直到洪湖一带,都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病人的大便里有血吸虫的虫卵,虫卵到了水里就孵化成为毛蚴。毛蚴侵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里出来到水里。人碰到水中的尾蚴,尾蚴就附在人的皮肤上,从皮肤钻进人体,到人的消化道的血管里再长成虫子,就是血吸虫的成虫。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血管里,它的雌虫产出虫卵。虫卵分泌的毒素损坏人的肝脏和肠子。“大肚子病”就是腹腔中贮存大量的腹水和肝脾肿大。这种病现在好治,那时候却不大好治,并且有风险。过去学校的阴沟里有很多孑孓(蚊子的幼虫),树洞里也有,姚永政教授就带学生去看阴沟和树洞等处蚊子的滋生情况。
那时,姚永政教授和我们去武汉肉类加工厂参观时,当他们检查有米猪肉(猪肉里有绦虫的幼虫)和有纤毛虫病的猪肉时,就将部分肉送给我们做教学标本。我们就将这些病猪肉给学生们看,并让学生自己将病猪肉夹在玻片中看。米猪肉就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在猪肉里面像米粒一样,约绿豆般大小,故名。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可以患猪肉绦虫病。同样的道理,吃了含牛囊尾蚴的牛肉会得牛肉绦虫病。
姚永政教授重视实物教学方法,那时的实物教学搞得挺好。例如武汉市附近没有肺吸虫病(学名称并殖吸虫病,俗称肺吸虫病),是吃螃蟹、蝲蛄染上的。还有肝吸虫病,是吃淡水鱼染上的。假设不能去当地看钉螺滋生的环境,就到基础医学部原钉螺房里去看活钉螺;还有螺蛳池,看肺吸虫、肝吸虫、姜片虫的中间寄主。这几种螺在钉螺房里都可以看到。以前我们学校寄生虫教研室有个标本室,里面除了实物标本外,还有图表和一些形象画。记得有一位苏联的寄生虫专家到我们学校来,看到这么好的标本,建议将这些标本的图像印成书。图片与实物之间多少有点差异。图片看得很熟,见到实物时可能还是认不得。因此我们尽量想办法给学生看实物标本。我们建立的标本室,尽可能找到实物标本存放在里面。上实验课时,我们买一些鱼,让学生亲手做成片子。我们指给学生看鱼肉中的囊蚴,告知他们吃了这种东西,就会得肝吸血虫病。由于我们的实物教学方法搞得好,后来同济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获得了一个全国性的模范教学奖。
姚永政教授还很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他讲课时不照本宣科。我记得他在讲寄生虫学总论时,也讲最近寄生虫的研究进展、世界寄生虫研究方面的最新情况。在讲疟原虫时,除讲它的发育过程外,还讲述世界上疟疾的研究情况,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姚永政教授讲这些知识,启发了我们和学生们学习自然科学和将来做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姚永政教授告诉我们不要怕失败,失败后再找原因,想办法,再失败再来找原因想办法,反复多次以后就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他要求我们一定要到各种流行病区域去做研究工作,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检查实物标本。例如,广东人肝吸虫病很多,为什么?因为广东人喜欢吃“鱼生粥”,即将鲜鱼切成肉片后,摆在碗里,再用刚刚煮熟的稀饭烫,烫好了就吃,味道很好。但是如果稀饭放了一会,温度不够高,就烫不死鱼肉中的囊蚴。故广东人得肝吸虫病的人很多,尤其是中山市附近很严重,如中山市的小榄镇。肝吸虫病可以引起肝癌。开始他们不知道,后来知道了,很多人就不这样吃“鱼生粥”了。
我们有一次到广西的大苗山调查绦虫病。那里的居民主要是苗族少数民族,他们住的是吊脚楼。人住在楼上,楼下养猪养牛,他们以前多在楼上大便,落到下面的猪和牛圈里,猪和牛吃了含绦虫卵或节片的大便,感染了绦虫的囊蚴,猪肉就成了“米猪肉”,牛肉中也有牛囊虫。那里的人吃肉的习惯也像广东人一样,喜欢吃生一点、嫩一点。他们还喜欢将猪肉和牛肉风干,摆在坛子里几个月以后再生吃,这也是该地流行绦虫病的来源。我们那一次实地考察,发现了绦虫病流行的原因,这样就容易预防感染了。
姚永政教授在到同济大学以前在国民党中央卫生实验院(现称医学科学院)任副院长,兼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但他不喜欢做行政工作,喜欢做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他就来到了同济大学。他人品好,事业心强,知识面宽,做科研很认真,同事及学生们和他关系很亲密。
姚永政教授是一级教授,是我国第一代有名的中国医学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另外,北京协和医学院有一个寄生虫学教授叫冯兰洲,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改为中山医学院,现为中山医科大学)有一个寄生虫学教授叫陈心陶。他们三个人是当时科学界公认的中国医学寄生虫学方面有名的专家教授,有“北有冯兰洲、中有姚永政、南有陈心陶”之称。
(许先典,1920年出生,现年94岁,基础医学院退休教授。长期在姚永政身边担任秘书等工作,先后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实用医学昆虫学》,曾获国家教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