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揆一:裘法祖院士留给我们的话

1957年,我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卫生系。我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当时裘法祖院士是学报主编,我们联系较多,也常听他讲自己的故事。我今年已经八十九岁了,我常常扪心自问,有时深夜无眠。记得春秋《左传》中有一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因此我常常思索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裘法祖院士已经离开我们八个年头了,现在我将裘院士曾讲过的话和已有的资料进行了摘录和整理,并以第一人称形式发表出来,以此作为纪念和勉励。以下均为裘院士的话。

一、如何做人?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我思考了很久,深深感到要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正直,要谦虚、本分,要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要成为一个胸襟开阔的人。

1.要做诚实的人

去年我遇到两件事情,使我难以平静。一件事是我院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带着一封对他倍加称赞的推荐信去我的母校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医院就职。但他工作甚差,表现不好,一查询原来那封推荐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当然,他也就此被辞退。另一件事是某院的一位医生,在德国进修后写了一篇论文,去年在我院学报(英文版)发表。投稿时附有两封两位德国作者写的信,同意发表此论文。而今年却被这两位德国作者发现,不同意他发表此论文,因为研究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再查询,发现这两封德国作者同意发表的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并代签名的。现在德国作者坚持要他以英文、德文两种文字在我院院刊(英文版)上公开道歉,并要求取消此论文。中国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不诚实的事,迟早会出问题。

日前,我在200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读到一篇短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南航作学术报告时,有同学向他提了三个问题,丁肇中都说“不知道”,所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却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进行到高潮时,突然停顿下来。当时举座哗然,帕瓦罗蒂却坦诚地说自己忘记了歌词,请大家原谅,结果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古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和诚实,是每个医生或每个科学家都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品德。我一直认为,最老实、最诚实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2.要做谦虚的人

有的人从国外回来,或获得博士学位,我相信他在某个专业的某个领域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但他在其它方面缺少实践经验,比如说在临床处理不同病情的病人方面,还需要多多请教别人。我已九十岁,对计算机、纳米技术、细胞因子、基因等新技术、新理论都不太懂了,我总是请教我的研究生,我并没有因此掉面子,相反,他们更加尊重我。做了一个外科医生,或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高人一等了。想一想,一个司机、一个电工,如果他们有机遇学医,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

3.要尊重他人,尊敬老师

4.要做能容人的人

要胸襟开阔,与人为善,特别是做了一个科室领导或上级医生,更要注意做到这一点。

二、如何做事?

这里说的做事,就是应该如何做医生,特别是做外科医生。1939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开始了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一年以后,我的导师才允许我做第一个阑尾炎手术。记得我做第三个阑尾炎切除手术时,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手术后第五天这位女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但我的导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他对我说:“她(死者)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六十五年前的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我六十五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

1947年,我远渡重洋回国从医。在上海工作时,一位女老师来就诊。十年前她有过一次剖腹手术,从此常发生消化不良、便秘,还经常腹痛。我反复检查她的腹部,摸到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决定为她做手术。打开腹部后的所见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手术用的布巾,缩成一团,被肠襻牢牢包裹着。

这异物在腹腔留置竟达十年之久!这位女老师在恢复健康后亲笔书写了一张横幅:“生枯起朽”,非常高兴地送给我。这样的事件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我想,如果这位病人是主刀医生的亲人,手术完毕后他一定会非常仔细地反复检查腹腔,唯恐遗留异物。要知道,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她(他)的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寄予多么大的信任呀!病人对医生的高度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以亲人的态度相待!医生的态度,即使只是片言只字,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

记得二十年前,一位银行女职员哭着来找我,说她患了不治之症——“甲状腺癌”。这是某医院门诊一位外科医生草率作出的诊断。当天,她全家四口人相抱大哭,通宵达旦。我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又检查了她的颈部,认为她患的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经过药物治疗,三周后甲状腺肿消退了,症状也消失了。病人全家自然庆幸不已。这件事说明:如果医生不加思索地、轻率地下了一个错误诊断,会引起病人和她(他)全家人的悲痛。医生的一言一语应该何等谨慎呀!

有一次,一位老妇人来门诊就诊,说她肚子不适好久了。我询问了病史,再让她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检查后她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地说:“你真是一位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检查过我的肚子。你是第一个为我做检查的医生。”这几句话给我的印象极深。

我想,像这样一项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做的简单的常规检查,竟会对病人产生这样巨大的安慰。这说明我们很多医生没有去想:病人在想什么?还有一次,一位儿科老医生患了十二指肠溃疡,来找我会诊。我看到X 线片上十二指肠球部有一龛影,诊断已经很明确,就不再给他作腹部检查。这位老医生回去后说:“我很失望,裘医生虽然说了治疗意见,但没有摸一下我的肚子。”这又使我想到,一个医生有了病会有这种想法,那么,一个普通病人有这种想法就更能理解了。

三十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到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我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看一看,好吗?”她将它摇了一摇,立刻就还给我,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我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她很不耐烦地白了我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没有零件。”这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角落里,坐着老胡同志,他是我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我立刻走了过去,请他查一查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的原因。他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颗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我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值班的女同志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她。”老胡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我听了这句话,禁不住有点面红耳赤,打个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

我从事外科工作已经六十五年了,在这六十五年中看到了、听到了不少在医疗工作中发生的差错,甚至事故。当然,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绝大多数是在很好地为病人服务。但也不得不承认,少数医护人员对病人态度生硬,没有耐心,不愿倾听病人的诉说。在医院门诊部,看到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他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得到帮助,作出诊断,获得治疗。但是等到就诊时,有的医生却是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有的甚至冷脸相待,训斥病人。我们医护工作者在给病人看病、治病的时候,在思想上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这就是——假如坐在或躺在你面前的病人是你的亲人,你当如何?

三、如何做学问?

做学问,就是怎样多为人民作出点贡献来。

第一,要勤奋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些成就,需要三个条件:①智商;②机遇;③勤奋。我们一定要珍惜度过的每一分钟!记得五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期间,我们进行了半天的义诊。我检查了一位甲状腺肿的女病人,她需要手术。这位女病人请求我把手术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当时我很不理解,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星期日外科医生通宵打麻将,星期一没有精神,而星期五又要打麻将,又开始不专心了。我听了大吃一惊,尽管这种现象是少数的,但有其普遍性。如何爱惜时间多读点书,对自己、对病人都是有益的。

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

我一直提倡年轻医生轮转制度,不要马上定专科;专科是需要的,但太专不好。也是在宜昌召开外科学术会议期间,听说骨科中有的医生专门搞脊椎,有的在脊柱外科中专门搞颈椎,甚至只管上面三个颈椎,这样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要知道基础是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具有创造的能力。

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吴阶平教授曾在《外科医生的成长》文中,谈到阑尾炎手术前,应该考虑一下:阑尾的位置在内侧、外侧,还是在盲肠后?阑尾周围有无粘连?腹膜的反应程度?阑尾腔中有无粪石?现在先进的设备很多,如CT、MRI、B 型超声等等,不少年轻医生诊断疾病太依赖这些先进的设备,而忘记了进行最必要的体检。我的老师曾经说:阅读X 线片就能分辨出三种医生:不好的医生,只看报告,不看片子;较好的医生先看报告,再看片子;最好的医生是先看片子,再看报告。

第四,做学问一定要严谨求实,注重科学道德

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医学科研成果累累,但有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最近我阅读了朱预等教授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求实的评论性文章,其中举出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例如:有的临床研究论文,虚报病例,虚构随访结果,对治疗效果任意夸大;论文行文草率,错别字很多,缺少必要的统计学处理;有的论文方法和结果很简单,结论则无限夸大,说是“先进”或“领先”;有的一个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篇论文报道,且在不同杂志上发表;有的论文甚至剽窃他人的文稿,抄袭书上的表格或插图,又不注明引文的来源,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迫切期望医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的一代,要重视这种现象;更希望医学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所作的科研工作和所写的论文,要详加审查和审阅,切忌浮躁,提倡实事求是,注重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科学学风。

我毕业到今天已经六十五年了,在这个长长的岁月里深深体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性。我由衷地期望年轻一代外科医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医生,一个杰出的外科学家。

最后我提出一句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愿与各位同道共勉之。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长期担任全国高校临床专业教材评委主任,被誉为“中国外科手术之父”。

张揆一,1927年生,山东省龙口市人。医学科技编辑,编审。从事编辑30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家,撰写论文、科普文章2000余篇,编著出版医学书籍10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