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5级的,母校就是在这一年,由武汉医学院正式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的,个人认为这是母校最好的名字,即传统又现代。
据说当年与华工合并时,老教授们力争要保住“同济”的招牌,做得何其正确。同济5 年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刚踏入大学的第一年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与高中相比,大学实在有太多的不同,在此一一列出,和大家分享。
口 音
学校位于武汉,校园里自然流行武汉话,荆州、黄冈与宜昌话也与武汉话接近。我从襄樊来,那时只习惯讲襄樊话。襄阳地区虽位于湖北省,但口音与湖北省其它地方都不同,有点接近河南话,很多襄樊人喜吃面食,仅此一点就可和其他湖北人分开。典型的湖北佬如连续几天不吃大米饭,就会感觉腹中空空,浑身说不出的难受,这时只要吃一碗大米饭,大都会说:“好了,我饱了。”
大多数湖北话好像都从武汉话衍变而来,讲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象唱歌,而襄樊话则比较‘硬’,很多湖北人听起来感到别扭,特别是讲快了,更是让人不知所云。曾经有一位本班的武汉土著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伙计,听外语我还能听懂几个单词,你刚才讲的是么事(si,读3声)洒?我愣是一点都冒听懂。”如此问题便来了,我该讲什么口音的话和同学们交流呢?襄樊话人家听不懂,武汉话不会讲,普通话倒是会一些,但也不是我的‘母话’,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讲起普通话来自己都会感到不习惯。不能改变别人,惟有改变自己,我后来讲的话,是介于襄樊话、普通话及武汉话之间的口音,总算可以和同学们交流了。其他来自襄阳地区的校友们,你们是否曾有和我同样的苦恼?现在的同济校园该流行普通话了吧?
恋 爱
高中时班主任视学生恋爱为大敌,严防死守,坚决杜绝。曾有一位同学情窦初开,给某女生写了一封情书,被老师发现后,立即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不点名的大批判。老师痛心不已,苦口婆心的规劝大家,同学们则兴奋不已,纷纷打听究竟是谁这么大胆,是哪位幸运女生收到情书了。都这时候了,他们还有这心思!?
进了同济校园之后,大开眼界的时候到了。周末舞会上,男女搂抱在一起,翩翩起舞,早已是稀松平常事。每次辅导员讲话,只是强调要认真学习,注意安全等等,从不提不让谈恋爱,真是伟大开明啊!校园里一对对情侣成双结对,同进同出,好不令人羡慕。夜幕降临后,在树林深处,在黑暗的角落里,总能看到一对对幸福的人儿在窃窃私语,卿卿我我,你恩我爱。
每次路过这些地方,我都放慢脚步,竖起耳朵,摆正眼镜,想多感受点情侣们的幸福,很是疑惑他们天天在一起,哪有那么多话可说?很想知道他们究竟亲密到什么程度呢?暗自思量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时年少,哪里懂得相爱的人在一起是有说不完话的。
食 堂
回想起来,同济的学生食堂是相当令人怀念的,尤其与我读研时上的××医科大学相比,品种花样丰富。我那时是带着工资上××医科大学的,虽然钱也不多,但与其他学生相比,算是富裕户,走进食堂,竟常常找不到可吃之菜。
同济的学生食堂早上居然长期不间断供应牛奶、肉包,八十年代的普通人家还不是那么容易喝到牛奶,更别提来自农村的同学了。食堂经常有鱼卖,是不打折扣的整整一条鱼,对于我这个从小被爸妈戏称为“鱼猫子”的人来说,可以大饱口福了。
更为让人感动的是,每逢较大的节日,如‘元旦’‘五一’‘十一’,学校免费给每位同学发加餐券,阳光普照大地,人人有份,年年如此,岁岁有今朝。每次加餐都感觉是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同一宿舍的同学常常统一行动,分工协作,把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食物从食堂换回,派人买来啤酒,偶有武汉黄鹤楼牌白酒,把书桌一拼,哥几个你一杯我一口地开怀畅饮,兴奋地交流着彼此的欢乐,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不时传出爽快的笑声。那时喝酒无人劝酒,全凭自觉,无人作弊,喝起酒来毫无压力,往往至深夜尽兴而散,痛快之至。此情此景,终身难忘。写到这,眼角不禁有些湿润,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我迄今为止尚未弄清加餐的钱从何而来,是食堂的结余?还是学校拨的专款?学校从未为此做过任何宣传。无论怎样,我们都感谢母校,感谢母校对莘莘学子们的关心,也感谢食堂里辛勤工作的大师傅们。
工作后到过四星、五星、七星级酒店吃过不少次饭,而当年的味道是再也尝不到了。
室 友
我上高中的时候也住校,宿舍由教室改造而来,每间宿舍住近30人,每到夜间,很是嘈杂。进同济后住7人一间的宿舍,感觉好多了。
室友中除Y同学来自江苏外,都是湖北人。Y室友长得英俊高大,有江南才子风范,入校后不久就热衷于参加各种舞会,很受女生们喜爱,据云当时同济医院的几位女士非常青睐他。现在Y室友是某著名医院的脊柱外科专家了,用英语给外国留学生讲课是他的拿手好戏。室友老K好像年龄比我们都大些,老成持重,自然成为我们宿舍的大哥,在家里听父母,在宿舍听大哥,直至今日,我也在多次聆听老K的谆谆教诲。现在老K医技高超,常给中央首长们看病。室友C英语好,是我们宿舍唯一被编进快班的,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行走不太方便,但这并不妨碍他骑自行车,甚至不妨碍他追求武汉籍的女同学,我们常常赞叹他身残志不残,敢做普通人不敢想之事,C同学听后很是大度,一笑了之。室友L是我的高中同班校友,同窗8年,唯此一人,有他在,我5年的学校生活不再寂寞,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室友S入校时刚过15岁,比我整整小1岁,差点可进少年班了,来自闻一多的故乡——浠水县,喜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大家可爱的小老弟。还有一位室友C颇为不幸,在一年级就因病休学,后转入86级,印象中他幽默风趣,高中时就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其才气令人钦佩。
亲爱的室友们,你们现在过得还好吗?还记得我们每日召开的卧谈会吗?还记得曾经的聚餐吗?我永远想念你们。
教科书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高考志愿是家长帮忙填的,只知道学医后,将来可以当医生,医生是越老越值钱,其它一无所知。进校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非常茫然,每天带着厚厚的教科书穿梭于教室宿舍食堂,学着和高三差不多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中共党史 、英语、体育……,这就是所盼望的大学生活?在这里学习对将来究竟有何用处呢?周围已有个别同学因不能习惯大学生活被劝退了,心中更是惶恐。
猜猜哪位是江南才子。进门左侧第一栋楼就是我们85-1男生的寝室。
慢慢才了解到同济是一座很不错的学校,有着光荣的历史,出过很多有贡献的人物,同济医院及协和医院更是全国性的知名大医院。神一般的裘法祖医生令人仰慕,被尊称为中国外科学鼻祖,担任过多年的卫生部统编教材总编。那时我们不懂什么是SCI、自然基金之类,看一个学校好坏就看谁主编的教科书多。当时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耳鼻喉科》、《儿科学》、《外科学》(内外妇儿四大临床主课,同济独占两门)等统编教材,都是同济的老师做主编。能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是非常幸运的,能否成才关键就看个人是否努力了,浑浑噩噩也能度过5年。我觉得母校一直在力图培养具有务实、勤奋、有创新精神的人材。
离开学校多年,也去过其它兄弟院校继续学习,回首往事,感觉还是在同济打下的专业基础最为牢靠。毕业20周年聚会时,重新和老同学们回到母校,母校变化巨大,昔日的学生宿舍、图书馆、几大教室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更加宏伟的建筑,在校园小路上遇见和我们当年一样青涩模样的师弟师妹们,会心一笑,依稀看见我们自己过去的模样,希望他们在同济校园里珍惜现在,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同济争光。
带的牌子上写有各人名字,20年沧桑巨变,怕同学们不能彼此认出